為貫徹落實黨中央“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部署,按照《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要求,科技部會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中國科學院等13個部門及上海等6個地方科技主管部門,制定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重點專項實施方案,重點突破制約我國在深海領域發展能力的深海運載、探測、戰略資源開發等核心共性關鍵技術。
本專項總體目標是:針對我國在探索深海、開發利用深海資源以及保障國家深海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需求,圍繞進入深海—認知深海—探查資源—保障安全這一主線,重點突破制約我國在深海領域發展能力的核心共性關鍵技術,提升我國深海技術的基礎研究水平和原始創新能力,進軍深海科學和技術制高點,形成我國深海運載、探測裝備譜系化和配套能力,作業支持能力以及在深水油氣和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應用能力。帶動深海技術與裝備的自主產業發展。通過本專項的實施,形成3-5個國際前沿優勢技術方向、10個以上核心裝備系列產品,滿足我國在深海領域的重大需求、為形成我國自主的深海產業提供技術和人才支撐。
本專項2016年圍繞全海深(*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關鍵技術攻關、深海通用配套技術及1000-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及應用能力示范、深海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三個方向啟動了“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鋅銀電池研究”等*一批41個項目。2017年(*二批)繼續圍繞上述三個方向部署,原則上覆蓋專項實施方案任務的1/3。該專項用于典型應用示范類項目的中央財政資金不超過該專項中央財政資金總額的30%,項目執行期3-5年。如指南未明確支持項目數,對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術路線的項目,可以擇優同時支持1-2項。除有特殊要求外,所有項目均應整體申報,須覆蓋全部考核指標。每個項目下設任務(課題)數不超過10個,承擔單位數不超過20個。
2017年項目咨詢指南
1. 全海深(*大工作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制及深海前沿關鍵技術攻關
進軍深海技術制高點,攻克并掌握全海深載人和無人潛水器核心技術及其共性關鍵技術,完成系統的研制、集成,并基本具備海試檢驗條件,實現萬米下潛;通過對長航程、高智能、多系統組網技術的研發,提升自治潛水器的作業能力;針對深海不同時間、空間尺度、不同作業與應用需求,開展新概念潛水器的技術研發,為未來的發展和自主能力的形成奠定技術和人才基礎。2016年已發布全海深高能量密度電池等8個任務,2017年的任務是:
1.1 深海裝備耐壓結構體及材料耐壓特性及評估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國內已研制和在研的大型深海裝備的耐壓結構體,開展鈦合金材料高壓蠕變特性對耐壓結構的影響、耐壓結構可靠性分析、疲勞壽命評估等技術研究,建立深海裝備耐壓結構安全性評估標準和規范體系,為已經投入應用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在研制的4500米載人潛水器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等深海裝備提供服役安全性評估的技術支撐。
考核指標:深海裝備耐壓結構安全可靠性評估方法、相關標準和規范,對“蛟龍號”載人潛水器、4500米載人潛水器和全海深載人潛水器電能深海裝備耐壓結構進行安全可靠性評估出具報告。
1.2 全海深無人遙控潛水器(ROV/AUV))關鍵技術研究
研究內容:研究全海深ROV非金屬鎧裝臍帶纜及萬米級動力及信號傳輸技術并開展試驗;研究全海深AUV雙向高速水聲通信定位、智能安全作業等關鍵技術,為未來全海深無人遙控潛水器ROV系統和全海深自治式潛水器AUV研制提供核心技術支撐。
考核指標:提供ROV系統非金屬鎧裝臍帶纜,滿足不小于30kW的動力傳輸和ROV控制信號傳輸要求,*大工作深度11000米,通過ROV臍帶系統力學和傳輸試驗驗證;提供適用于全海深AUV的雙向高速水聲通信樣機,通過模擬壓力環境試驗和海上試驗。
擬支持項目數:針對全海深ROV和全海深AUV各1項。
1.3 長航程、智能化自治式潛水器的研制
研究內容:突破低功耗控制、高效航行推進、自主環境感知等關鍵技術,研制長航程、智能化自治式潛水器。
考核指標:*大工作深度1000米;單次*大航程不小于2000公里;空氣中重量小于200公斤;*大航速不小于2節;*大任務搭載能力不小于5公斤;具有自主跟蹤探測溫躍層或其他海洋化學、生物、物理等特征的能力。通過全功能和性能海上試驗。
1.4 多節點無人無纜潛水器組網作業技術研究及示范系統
研制及研究內容:利用我國自主研發成功的AUV、Glider等無人無纜潛水器觀測平臺,面向科學研究、水下安全保障的需求,研發無人無纜潛水器智能控制、多平臺協同規劃/通信/導航/觀測、水下-海面-空中一體化通信定位網絡、實時應用驅動設計等關鍵技術;構建無人無纜潛水器移動示范應用系統,實施多任務多平臺協同組網觀測、探測。
考核指標:建成1套異構多節點無人無纜平臺組網觀測、探測示范應用系統,平臺不少于3類、20臺套,具備區域通信、定位覆蓋;示范系統覆蓋范圍不小于100千米×100千米,示范海區深度100-1500米,完成面向不少于3項觀測、探測任務,時間不少于3個月的組網協作示范應用;編制完成相關組網觀測軟件、技術標準。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1.5 基于新原理、新技術的潛水器研發
研究內容:針對1000-7000米級深度科學考察、環境監測、工程實施、應急搜救等需求,突破國內現有潛水器的設計理念、技術限制及運用方式,開展原創性潛水器的基礎理論、技術研發及樣機研制。
考核指標:完成潛水器概念設計、關鍵技術研發及原理樣機/工程樣機研制,通過水池試驗/海試驗證。
擬支持項目數:擬支持不超過5個項目。
2.深海通用配套技術及1000-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及應用能力示范
按照海洋儀器設備規范化海試要求,對已形成的深海通用關鍵技術、觀測/探測傳感器、儀器及設備系統進行規范化海上試驗,為研制的相關儀器設備提供海上試驗、性能質量評價和相關課題驗收提供支撐;利用現有的各類成熟潛水器系統,開展以科學研究為主要目標的設備升級改造和應用示范,形成顯著的深海科學研究成果,推動相關設備的業務化運行。2016年發布了深海觀測/探測傳感器、設備和系統研制等2個任務,2017年的任務是:
2.1 深海儀器裝備規范化海上試驗
研究內容:針對本專項研制的大深度海洋探測儀器裝備(如深海無人潛水器、滑翔機等)中期評估和海試驗收的需求,組織規范化海上試驗航次,研究深海裝備測試技術及標準。
考核指標:2017-2020,每年不少于30天有效海上試驗,形成相關的測試標準。
2.2“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科學應用及其性能優化
研究內容:根據科學目標及應用需求進行方案設計及作業需求分析,并基于深海科學研究的應用需要,完成“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相關系統和部件的技術升級,提升作業能力, 使其滿足新的應用需求。
考核指標:根據科學考察、研究及應用的需要確定技術優化和改進項目,完成“蛟龍號”升級后的,不少于兩個航次的海試和科學考察,發表科研論文(SCI、EI等)。通過海上試驗和航次應用,及專家評審。
2.3 針對科學目標及應用需求的“海馬號”遙控潛水器技術性能優化及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特定科學或海底資源調查目標,對“海馬號”遙控潛水器進行技術性能優化及改進,推動“海馬號”業務化運行,使其成為研制國產設備的通用型海試平臺。
考核指標:根據科學需要確定技術優化和改進項目,完成兩個相應的科學考察或調查航次,發表科研論文(SCI、EI等)。通過海上試驗和航次應用。
2.4 針對科學目標及應用需求的4500自主潛水器技術 “潛龍二號”性能優化及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我國海底合同礦區業務化調查應用或科學考察需求,對4500米級AUV自主潛水器“潛龍二號”進行技術固化和性能優化改進,提高可靠性、實用性和可維性,執行兩個科考航次/段。
考核指標:完成兩個航次/段的科學或工程應用,發表科研論文(SCI、EI等)。通過海上試驗和航次/段應用,通過專家評審。
2.5 6000米級水下目標搜尋探測聲納設備研制及應用
研究內容:針對深海條件下的水下目標搜尋探測與定位問題,進行傳感器技術研究,目標弱信號提取與判別技術研究,智能實時目標識別技術研究,高精度目標測向導引技術研究,搜尋引導聲納設備與深海潛水器平臺適配性、噪聲及電磁兼容性研究,萬米級拖曳電纜長距離數據傳輸兼容技術研究,集成機動式存儲與自動布放裝置研制,深海大范圍聲信標高效率探測搜尋策略研究,深海潛水器聲信標搜尋引導聲納設備研制,深海拖曳式聲信標搜尋定位聲納設備研制,系統設備海試和應用技術研究。
考核指標:*大工作深度不小于6000米;在良好水文條件,針對民用航空黑匣子等設備的典型聲信號,深潛器聲信標引導聲納作用距離不小于1000米,拖曳式聲信標探測聲納*大探測距離不小于3000米;信號搜尋探測頻段:3kHz-50kHz。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2.6 6000米級深水協同應急處置技術及專用工具系統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深海特殊條件下的水下目標應急處置需求,研究深水燃油及液體危險化學品回收技術,研究對深水沉船的封堵、開孔、切割等應急處置技術。研制出適應6000米深水環境的封堵、開孔、切割專用工具系統。
考核指標:封堵、開孔、切割專用工具系統*大作業深度不小于6000米,可與6000米級深水ROV協同作業。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3.深海能源、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及應用
開展深水油氣、天然氣水合物勘探開發核心技術、裝備研究,以及核心裝備自主化需要的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為將來我國深海油氣和水合物資源的規模性開發打下技術基礎;研發海底礦產資源高效勘探及采礦技術,開展水深1000米級海上試驗。2016年已發布了大直徑隨鉆測井系統裝備研制與示范作業等6個任務,2017年任務是:
3.1 大直徑旋轉導向鉆井系統裝備研制與示范作業
研究內容:研制適應12.25英寸井眼的具備近鉆頭井斜及方位伽馬測量和垂直造斜功能,能夠在高機械鉆速條件下實現穩定三維井眼軌跡控制的新一代旋轉導向系統,并通過海上實際作業進行驗證。
考核指標:適用于12.25英寸井眼;*大造斜能力不低于6°/30米(實鉆驗證);直井造斜(初始井斜角不超過1°)井眼軌跡的初始方位誤差小于15°;近鉆頭井斜測量的測量點距鉆頭不超過2米,且旋轉鉆進情況下的測量誤差不超過0.2°;近鉆頭方位伽瑪測量的測量點距鉆頭不超過4米,測量扇區不少于4個;實驗井實鉆試驗不少于2井次;海上示范作業不少于8井次,其中三維軌跡控制水平井著陸作業不少于2口井,*大單趟無故障工作進尺不低于800米,平均機械鉆速不低于20米/小時。
3.2超深水強電復合臍帶纜系統研制與示范作業
研究內容:基于水下生產系統臍帶纜技術,研制1500米以上超深水強電復合臍帶纜系統。形成超深水強電復合臍帶纜輕量化設計技術,水平制造技術和綜合測試平臺。完成海上試作業驗證。
考核指標:一套復合臍帶纜系統,設計水深不小于1500米,輸電功率不小于3MW,設計使用壽命不小于15年;產品和關鍵附件取得*三方認證;軟件和測試平臺通過*三方驗證或測試;海上試作業不少于1次。
3.3 南海多類型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原理與開采基礎研究
研究內容:針對南海復雜的地質過程以及多類型水合物成藏特點,開展南海天然氣水合物成藏的地質過程研究,分析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和生物學響應特征及識別標志,預測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分布規律;開展開采過程沉積層骨架結構特征變化規律、開采過程傳熱與控制機制、多因素作用下氣、水多相滲流與遷移機制、水合物開采氣、水產出數值模型研究;開展水合物形成分解的儲層力學特性變化規律及儲層結構性本構模型、地層變形特征、宏觀及微觀環境效應研究。
考核指標:提交“南海多類型天然氣水合物成藏原理與開采基礎研究” 報告,發表科研論文(SCI、EI等)、出版著作,申請技術專利、軟件著作權。通過專家評審。
3.4 天然氣水合物高分辨率三維地震勘探技術
研究內容:針對水合物穩定域的實用補充加密地震勘探裝備集成研究,高分辨率數據的采集腳印分離、鬼波壓制、精細速度分析、角度域成像等處理技術研究,實現水合物儲層的精細描述與刻畫。
考核指標:形成高分辨率資料采集方法體系,數據采集在空間上達到1.6×1.6米的面元,深度上1.5米主頻分辨率的勘探精度。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3.5 海底水合物大孔深鉆探及保壓取樣裝備
研究內容:突破大孔深海底鉆機整體設計、大功率長纜供電、深海電機變頻調速、大容量密集排布鉆桿庫和甲板升沉補償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隨鉆原位探測、水合物保壓取芯等技術裝備,形成海底大孔深水合物鉆探、隨鉆探測及保壓取芯作業能力。
考核指標:形成一套海底大孔深水合物保壓取芯鉆機,適用水深不小于3000米,巖芯直徑大于45毫米,海底鉆進不小于200米。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3.6 水合物保壓取芯與船載檢測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天然氣水合物保壓與非保壓取樣裝置研制和鉆井船的鉆探取樣工藝、取芯技術、樣品存儲及保壓樣品X-射線成像、巖心CT掃描成像、聲波快速檢測、三軸強度,以及保壓樣品控制脫氣、樣品切割、非保壓巖心紅外成像、氣體分析等船載分析測試及后處理技術研究,形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鉆探取樣及巖心樣品的船載分析測試系統和分析處理能力。
考核指標:提交水合物保壓取芯裝置一套,保壓成功率達60%以上,采樣過程失壓率低于10%;形成船載檢測技術系統,船載巖心檢測分辨率優于毫米級。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3.7 水合物試采、環境監測及綜合評價應用示范
研究內容:搭建海試平臺,對研發的勘探開發技術裝備進行工程應用示范。在水合物富集區開展精細勘探,提出水合物試采的目標區,精細描述和刻畫水合物儲層,提高水合物儲層粒度、孔隙度、滲透率及飽和度等關鍵參數的預測精度;依托海域水合物試采工程,開展水合物防砂、防堵及連續排采工程技術應用示范,同步開展試采區海底土力學性質、地形形變及氣體泄漏等環境要素的原位多參量實時監測和多手段綜合探測。
考核指標:依托海域水合物試采工程,進行水合物試采工程技術應用示范,提交海洋水合物試采目標綜合評價系統1個,評價1-2個水合物試采目標靶區,精細描述水合物儲層2-3個,,實施水合物試采生產井1口、監測井2口,日產天然氣2000—10000方,連續生產1周以上。研發的技術裝備及工藝在全鏈條中應用率達到45%以上。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3.8 海洋水合物開發環境原位監測與探測技術
研究內容:開展水合物試采溫壓場、土力學性質和海底地形形變原位探測技術研究,以及基于ROV的水合物目標區和鉆探區的原位監測精確布放技術研究,形成水合物試采區溫壓場、土力學性質和海底地形形變監測技術與分析方法;開發海洋水合物試采流體(氣液)泄漏原位監測裝置;建立水合物沉積層甲烷泄漏監測技術,形成水合物試采環境監測、潛在風險評估和環境影響評價能力。
考核指標:原位監測裝置1套,具備海底溫壓場、土力學性質、地形形變的原位監測技術,工作水深3000米,連續工作時間不小于6個月;原位海底氣體泄漏探測裝置1套,工作水深3000米。通過海上試驗驗證。
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