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及轉化研究”試點專項2016年度*一批項目咨詢指南
為提升我國干細胞研究水平并推動相關研究成果的轉化應用,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部署,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科技部會同教育部、衛生計生委、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基金會及總后衛生部等部門組織專家編制了干細胞及轉化研究試點專項實施方案。
干細胞及轉化研究試點專項按照面向轉化、夯實基礎、突破瓶頸、實現引領的思路,以增強我國干細胞轉化應用的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我國多發的神經、血液、心血管、生殖等系統和肝、腎、胰等器官的重大疾病治療為需求牽引,面向國際干細胞研究發展前沿,聚焦干細胞及轉化研究的重大基礎科學問題和瓶頸性關鍵技術,爭取在優勢重點領域取得科學理論和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突破,推動干細胞研究成果向臨床應用的轉化,整體提升我國干細胞及轉化醫學領域技術水平。
專項實施方案部署8個方面的研究任務:1. 多能干細胞建立與干性維持;2. 組織干細胞獲得、功能和調控;3. 干細胞定向分化及細胞轉分化;4. 干細胞移植后體內功能建立與調控;5. 基于干細胞的組織和器官功能再造;6. 干細胞資源庫;7. 利用動物模型的干細胞臨床前評估;8. 干細胞臨床研究。
1.多能干細胞建立與干性維持
1.1多能干細胞自我更新與維持的調控機制*
研究內容:多能干細胞自我更新與維持的細胞及分子生物學基礎。
考核指標:構建基于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的多能干細胞自我更新、多能性維持分子模型;明確調控干細胞多能性的主要信號轉導機制;確定多能性不同狀態(Naïve和 Primed)及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和調控機制,為體外培養和分化提供理論基礎。
1.2大動物初始態多能干細胞*
研究內容:大動物(如豬)初始態多能干細胞獲得與維持的技術體系及分子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穩定可重復獲得初始態多能干細胞的培養體系;獲得5株以上具有生殖嵌合能力的多能干細胞系;根據嵌合能力、體內發育和體外分化潛能、特有分子標記來評價初始態干細胞的質量;闡明初始態多能干細胞建立和維持的關鍵分子機制以及特有的調控網絡;明確若干初始態多能干細胞特有分子標記。
1.3多能干細胞命運調控的細胞生物學事件及其意義*
研究內容:多能干細胞命運獲取,自我更新和定向分化過程中的關鍵細胞生物學事件,及其對多能干細胞干性的調控機制。
考核指標:闡明多能干細胞命運調控過程中細胞*性建立、不對稱分裂、代謝、囊泡運輸及自噬等關鍵細胞生物學事件;明確上述事件在細胞命運轉變過程中的分子調控機制及其生物學意義。
1.4多能性退出及譜系分化的機制與應用*
研究內容:多能性退出與譜系決定的協同機理;神經、血液等譜系分化的共性規律以及各譜系特異的調控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多能干細胞向多譜系分化的分子模型;闡明多能性退出和譜系決定的協同調控機制;建立通過定向分化高效獲取功能細胞新方法、新體系及純化策略;為細胞移植與組織再生提供功能種子細胞。
1.5干細胞命運決定中組蛋白與DNA修飾相互關聯及動態調控*
研究內容:干細胞編程和重編程過程中組蛋白與DNA修飾模式及其對于細胞命運轉變的調控作用及機制。
考核指標:鑒定新型的表觀遺傳修飾模式及相應的修飾酶體系;明確組蛋白與DNA修飾對染色質結構的影響及作用;揭示組蛋白與DNA修飾相互關聯在干細胞命運轉變中的調控作用及機制;揭示這些修飾及修飾間相互關聯的動態變化規律。
1.6細胞周期對多能干細胞命運調控*
研究內容:多能干細胞自我更新、定向分化等過程中細胞周期的變化、功能及機制。
考核指標:確定細胞周期調控對干細胞多能性維持和退出的調控模式;鑒定影響多能干細胞細胞周期變化及細胞分裂模式的關鍵因子;確立這些因子對多能干細胞細胞周期、細胞分裂模式的調控機制及作用機理。
2.組織干細胞的獲得、功能和調控
2.1成體組織干細胞生物學功能*
研究內容:成體組織干細胞的起源、發育、分化潛能、功能維持及與微環境的相互作用。
考核指標:闡明組織干細胞的起源、分化、體內維持、增殖的分子機理;建立相關技術體系,獲得具有體外擴增能力和體內修復能力的組織干細胞系,為臨床應用提供支撐。
2.2微環境與干細胞的相互作用及調控機制*
研究內容:成體組織微環境與干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及對干細胞功能的影響。
考核指標:闡明肝、心、神經等成體組織微環境的組成、結構,及微環境對成體組織干細胞干性維持、組織發育的作用及機制;明確微環境在損傷、衰老以及惡性轉化等病理條件下的變化;揭示微環境與干細胞相互作用在疾病發生和損傷修復中的作用。
3.干細胞定向分化及細胞轉分化
3.1小分子調控細胞命運轉變*
研究內容:小分子化合物誘導體細胞向多能干細胞和組織干細胞重編程。
考核指標:闡明小分子化合物及其組合調控細胞命運轉換的表觀遺傳學及化學生物學機理;完善小分子誘導生成神經、血液和肝臟干細胞的技術體系;建立小分子誘導體內細胞命運轉化的有效策略。
3.2非編碼RNA對細胞命運的調控*
研究內容:非編碼RNA在干細胞編程和重編程中對細胞命運決定的作用及調控機制。
考核指標:建立研究非編碼RNA的基因修飾小鼠及相應的遺傳示蹤系統;闡明非編碼RNA在細胞命運決定中的生物學功能,以及在此過程中非編碼RNA調控染色質高級結構的分子機制,建立基于非編碼RNA的干細胞命運調控技術體系。
3.3內源性成體干細胞的動員及功能修復機制
研究內容:動員內源性特定成體干細胞(如神經干細胞)參與組織修復。
考核指標:闡明體內成體干細胞動員的機制;闡明光、電、磁、熱等物理因素對神經干細胞的作用及機制,建立動員內源性干細胞進行再生和修復的新策略;結合現代康復技術,建立利用體內干細胞進行相關疾病治療的綜合技術體系。
4.干細胞移植后體內功能建立與調控
4.1移植后干細胞的組織示蹤及功能分析
研究內容:針對移植細胞在特定組織內增殖、分化、遷移等生物學行為的分子影像和示蹤技術。
考核指標:建立在體檢測移植細胞命運及功能、在體調控移植細胞命運的技術體系;建立適合長期研究的無創性成像及功能分析平臺;系統評估移植細胞的生物學特征、命運轉化和功能整合。
4.2人類干細胞移植的免疫學問題及解決方案
研究內容:人類干細胞移植治療中與宿主免疫系統相互作用的關鍵科學問題。
考核指標:建立針對免疫排斥誘導機體產生免疫耐受的關鍵技術與方法;明確干細胞在免疫相關疾病中的免疫調控作用及機制;建立基于干細胞免疫調控的疾病治療新策略。
5.基于干細胞的組織和器官功能重建
5.1干細胞的體外自動化、規模化培養及擴增系統
研究內容:結合人體組織器官微環境特點,建立規模化、自動化的干細胞培養、擴增和功能細胞獲取技術體系。
考核指標:遴選適合干細胞體外培養的新型材料,研發干細胞規模化制備技術,建立相應操作規范;分級實現工藝放大,建立具有10-20升規模的通用性干細胞擴增系統;建立功能細胞獲取、誘導和培養的自動化系統及技術體系。
5.2基于干細胞的體外類器官建立
研究內容:結合三維培養及打印等新技術,利用多能干細胞或成體干細胞建立類器官結構。
考核指標:揭示干細胞體外分化及自組裝規律;建立利用人類干細胞進行體外3D構建和長期培養的技術體系;獲得人體臟器的功能性組織模塊;系統比較體外類器官形成與體內器官發育過程的異同,明確類器官和功能組織模塊體內移植用于治療的可行性。
5.3組織干細胞的正常發育與變異機理
研究內容:組織干細胞的起始與演進規律,增殖過程中基因突變積累對腫瘤發生的影響;組織干細胞異常與惡性轉變的機制。
考核指標:闡明組織干細胞形成、維持與衰老的機制;明確正常細胞或干細胞的惡性轉變、干性重新獲得與維持、治療耐受的關鍵功能分子及調控規律;揭示腫瘤干細胞理論及其對相關疾病診療的意義。
6.干細胞資源庫
6.1組織干細胞與病理組織庫的建立與示范應用
研究內容:依托具有相關學科優勢的三甲醫院,建立示范性的人體組織干細胞和病理組織庫。
考核指標:建設人體組織干細胞和病理組織庫,針對專項研究范圍內的3種以上重大疾病,收集300例以上的疾病組織或細胞,及相應規模的對照細胞;建立人體組織干細胞和病理組織的分離、鑒定、功能維持和制備的技術標準;建立基于現代化信息平臺的區域協同的標本采集、組織管理和資源共享機制;為干細胞與轉化研究提供細胞組織材料與技術支撐。
7.利用動物模型進行干細胞臨床前評估
7.1干細胞與轉化研究相關大動物模型
研究內容:基于基因靶向編輯技術的大動物(猴或豬)人類神經系統重大疾病模型,及基于這些模型的干細胞安全性和有效性評估。
考核指標:建立人類神經系統重大疾病的大動物模型;基于以上模型完成至少3種疾病的干細胞移植、組織和器官修復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8.干細胞臨床研究
8.1臨床級別干細胞標準化評估體系
研究內容:臨床級別干細胞的評估體系及質控標準。
考核指標:針對3種以上干細胞,建立臨床級干細胞的標準評估體系,包括生物標志物、細胞模型、微生物檢測等制備質量指標,以及干細胞移植后體內分布、動態變化、致瘤性等功能性指標,形成相應的干細胞質控標準。
8.2干細胞的臨床轉化研究
研究內容:依托有國家資質的干細胞基礎及臨床研究基地進行干細胞臨床試驗,評價干細胞治療的臨床有效性、安全性。
考核指標:建立干細胞治療的臨床轉化示范體系,明確包括適應癥、移植途徑、細胞劑量、療程等主要技術指標;建立對副作用的有效評估、預防和治療方案;形成規范的倫理評價體系,為干細胞治療的臨床轉化奠定基礎。
申報要求及評審說明
根據專項實施方案和“十二五”期間有關部署,2016年擬優先支持20個研究方向,每個方向原則上支持一個項目。此外,設立青年科學家專題,標“*”的研究方向同時受理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申請,擬擇優立項10個項目。
1. 項目組織要求
1.1 針對指南支持方向的研究內容以項目為單位組織申報,由申報單位推薦一名本單位科研人員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優先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等重要科研基地組織項目。項目應根據考核指標提出明確、可考核的預期目標。基礎研究類方向應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核心關鍵技術的原創性突破;轉化應用類方向應整合基礎研究、關鍵技術、臨床轉化的優勢隊伍。
1.2 按照集中優勢、提高效率的原則,申報單位參考以往項目資助強度,根據研究實際需要和經費管理要求提出申請經費額度。項目執行期一般為5年,參加人員人均資助強度應在40萬元/年以上。
1.3 項目下設課題數不超過3個,承擔單位不超過4個,每個課題設1名負責人,推薦項目首席科學家應是課題負責人之一。項目參加人員不超過15人,其中,主要學術骨干(PI)不超過8人。
1.4 青年科學家專題項目不設課題,承擔單位不超過2個,設1名項目負責人,項目參加人員不超過3人,其中,主要學術骨干(PI)不超過2人。
1.5 相關研究工作須遵守《干細胞臨床研究管理辦法(試行)》(國衛科教發〔2015〕48號)規范、有序開展。
2. 項目咨詢評審流程
試點改革2016年項目咨詢評審工作,項目咨詢采取填寫建議書、申報書兩步申報評審的方式進行。
2.1 申報項目需在30日內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填寫并提交項目建議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相關專欄下載),網絡填報的受理時間為:2015年12月1日8:00至12月15日17:00。
請各推薦單位于2015年12月17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推薦單位公章的推薦函(紙質,一式2份)、推薦項目清單(網上通過系統直接生成打印,紙質,一式2份)及光盤(Excel格式)寄送科技部信息中心。各申報單位于2015年12月17日前(以寄出時間為準),將加蓋申報單位公章的項目建議書(網上通過系統直接生成打印,紙質,一式2份),寄送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2.2 項目建議書通過形式審查后,參加初評。根據專家評審結果確定進入復評的項目。
2.3 進入復評的項目應在接到通知20日內通過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填寫并提交項目咨詢書(格式在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公共服務平臺相關專欄下載)。
2.4 進入復評的項目咨詢書通過形式審查后,參加網絡視頻評審。推薦項目首席科學家通過網絡視頻進行報告答辯。根據專家評議情況擇優建議立項。
“干細胞及轉化研究”試點專項指南編制專家名單
序號 |
姓 名 |
單 位 |
職稱/職務 |
1 |
裴 鋼 |
同濟大學 |
教授 |
2 |
曹雪濤 |
中國醫學科學院 |
研究員 |
3 |
裴端卿 |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
研究員 |
4 |
季維智 |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 |
研究員 |
5 |
曾凡一 |
上海交通大學 |
研究員 |
6 |
金 亮 |
中國藥科大學 |
教授 |
7 |
黃 河 |
浙江大學 |
教授 |
8 |
王佑春 |
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 |
研究員 |
9 |
胡寶洋 |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
研究員 |
[上一個產品:納米科技專項] [下一個產品:蘇州市工業設計中心
電 話:135-8498-4787
QQ:319603185
郵箱 cs@key-way.com
地址:蘇州市干將東路178號蘇州自主創新廣場3號樓301室